在功德林里,谁最觉得委屈呢?大概不少人会笑着说,是杜聿明和陈长捷吧。
在淮海战役时候,杜聿明差点成功撤退,可偏偏被蒋介石的一纸空投手谕硬生生扣回来——这事儿可不是杜聿明的错,完全算是蒋校长“的功劳”,杜聿明能不感觉委屈吗?
至于“长捷兄”,跟杜聿明也差不多的情况。傅作义一边和我方暗中洽谈,一边又告诉陈长捷一定要坚持守住天津,结果当我军攻到他指挥部的时候,他还在跟傅作义通电话呢。
一进了功德林,陈长捷心里可憋屈死了,觉得自己给出卖了。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傅作义,毕竟当时他身边还安排着蒋介石的亲信杜建在暗中操控呢。
至于傅作义,他那起义可真是拼命在干,拿大头一扛才能把北平城稳住,想让他还能顾及天津,不太现实。要知道,一旦哪里有点风吹草动,杜建只要一通知蒋介石,谁还会认为北平城里李文、石觉他们都是吃素的?
只要搞清楚那会儿的历史背景,国军各种派系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实也就能明白陈长捷有多郁闷,远不如杜聿明,反正他就是喊冤的力度和音量更大一些罢了。
难不成杜聿明真的是最憋屈的那一个?其实不一定,因为还有不少比他更难堪的。像中将军长韩浚,他也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可是在莱芜战役中被俘了,表面上看没啥,但要是真挖掘的话,绝对能震惊一大片。
这位韩浚,居然是秋收起义的副总指挥,可没想到在起义之前就被俘虏了,后来又不得不重新投靠蒋介石。这事儿,要说他憋屈吧,肯定得算一份。
你看杜聿明吧,人家毕竟是国军里的名将,打过两场大战役都由他掌舵,说实话,这事儿确实挺委屈的。至于陈长捷,虽然也挺不容易的,但至少还能在功德林里喊喊冤,总算还有点发声的空间。
至于韩浚嘛,不算啥大名头,也没法儿哭诉冤屈,只能在功德林里自己给自己画圈圈骂两句——要不是当年被活捉,参加秋收起义,身为副总指挥,现在的地位说不定早就不比陈赓差了……
难道说,功德林里韩浚是最挺不过气的吗?没那么简单!实则,功德林里藏龙卧虎,韩浚再怎么难堪,实际上也没参与过秋收起义。
就像功德林里那位也挺憋屈的大佬曾扩情一样。他在黄埔军校时,可是周主任的得力帮手,两人桌子都靠得很近。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后来曾扩情那么早就结婚,为了养家,直接投靠了有钱的蒋校长集团,没跟着周主任去参加南昌起义。
要知道,新中国十大帅、十大将中的不少人都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也难怪《特赦1959》中,陈赓去看望黄埔老同学时,曾扩情无奈地说:“要不是走错路,我会跟着陈赓一起来看望你们……”
不过问题就在这,大家都怕比,韩浚和曾扩情也罢,无论怎么说都没有参加过。但偏偏在功德林里,却有两位国军的中将,真正参加了南昌起义,所以这两位才是真正郁闷的……
其中一位是功德林“最神秘的大佬”,叫文强。
了解历史的人,一瞧这个名字加上笔者的定位,估计都忍不住笑了,所谓:“跟我这边的关系,没有谁能比得过文强。”就算是韩浚、曾扩情、宋希濂这些(跟陈赓关系挺铁的),也都会心甘情愿把C位让出来。
文强是黄埔四期毕业,据《文强口述自传》里说:那会儿他是跟表弟毛泽覃一起去考黄埔军校的,全部花销都由他来负担。可惜的是,文强考上了,而毛泽覃却没考上——这事儿让他曾经挺不理解的,心想,啥时候不动动关系试试?
文强毕业后参加了北伐,在邓演达手底下干活,在武昌城外接到个任务:因为朱德回国了,邓演达派他带着四十个人去找朱德,一起往川蜀去。这一安排让文强又变成了朱老总身边的得力助手。
一直到1927年朱德去了武汉,两人才各自分开,不过没多久又重新聚在一起,这次就是南昌起义。也就是说,文强不仅参加了南昌起义,还在起义失败后,跟随周总理、周逸群、朱德等人陆续行动,直到最后到了潮汕地区。队伍被打散后,他才逃到了香港。
瞅瞅,文强这经历是不是挺牛逼的?后来他投靠蒋介石,归根到底就是那会儿太年轻气盛,受不了委屈,一气之下就走上了歪路。
不过不管怎么说,文强后来先后在戴笠和程潜手底下干活,直到淮海战役那阵,他被杜聿明点名要走,成了杜的参谋长,结果却跟着杜一块在陈官庄战败被俘,还进了功德林。
在功德林的时候,文强那真是个十足的死硬派,这性子啊,全都是他脾气使然。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他跟黄维的性格挺像的,都是那种倔得很,还透着一股不服人的傲劲。
说起来,文强最经典的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他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全文在那儿大咧咧地说美军打不赢,结果呢,这文章成了笑柄,真是搞得都挺尴尬的。
所以说,文强算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人,因而有人说他挺憋屈的,没有人比得过他。可是,他自己可不这么觉得,比如说特赦之后,他拒绝去台湾,强调“唯一的意愿是留在大陆”,而且一直到死都为自己这个选择感到“特别高兴”。
第二点,谈到功德林的“第一铁血战将”刘镇湘。
大家都知道,提到刘镇湘被称为功德林“第一铁血战将”,要是懂行的人肯定会忍不住笑出声,毕竟他可是“‘小谋山大捷’的头号凶手”。
这回,刘镇湘在功德林里一看,居然还有日本战犯,气得他一肚子火,立马找茬动了手。国军那边派出五位战将,双方就在一座小煤山上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事后,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杜聿明,他一听就赶紧问:“弟兄们吃亏没有?”
我们这边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杜聿明点了点头,满意地嗯了一声——这就是所谓的小谋山大捷,结果也成了刘镇湘最有名的一件事。
可有人知道,刘镇湘参加过南昌起义,而且还是在叶挺的麾下。激战中,他受了伤,后来就离开了南昌的队伍。两年之后,他才辗转回到了老家。因为是黄埔毕业的,陈济棠就把他招进了粤军。
也就是说,刘镇湘从南昌队伍脱离出来后,转而投靠了粤系,成为了他们的将领。随着蒋介石打败了粤系,刘镇湘又重新回到蒋介石身边,自然得到了接纳,毕竟他毕竟是黄埔出身。从那以后,他就坚定不移地追随蒋介石了。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他成了黄百韬手底下的军长,带着第64军。在碾庄突围没希望时,刘镇湘换上军礼服,把所有得到的勋章都别在身上,拿着枪拼命,可惜被我方俘获,送进了功德林——他那可是铁骨硬派的代表啊,直到最后一批才被特赦,才得以返回广西老家。
说到底,都是将星的后代,却最终落入了功德林。文强和刘镇湘也是如此,所以要说心里憋屈,谁也比不过这两位……
通弘网-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杠杆配资网站-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