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称特朗普撞上莫迪硬骨头 贸易协议难产。特朗普的“贸易进攻”再次遭遇尴尬。原本,与印度的贸易协议应是他通过“互惠关税”压迫全球的首个胜利,意味着美国市场将“打开”,而印度也将从中受益。然而,面对强硬的莫迪,这份协议至今仍遥不可及。
在距离特朗普设定的7月8日最后期限仅剩几天的情况下,白宫施加的压力并未得到印度的积极响应。相反,特朗普的强硬策略使本应是“双赢”的协议变成了印度国内的政治炸弹。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谈判逻辑一向简单粗暴:通过关税施压,逼迫对方开放市场,换取让步。对中国、欧盟、日韩都是如此。印度也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就为美印协议设下时限,并公开宣称要“彻底打开印度市场”。副总统JD·万斯和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表示,协议近在咫尺,只待“最后的政治意愿”。
问题在于,印度不同于欧盟或日韩,这是一个民族复杂、舆论敏感、政党竞争激烈的大国。任何象征性的妥协都可能引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前驻联合国大使赛义德·阿克巴鲁丁直言:“没有什么比被美国总统公开施压更能激怒印度人了。”
白宫希望“开放印度市场”,但莫迪面临的却是数百万自给自足且政治影响力巨大的本地农民群体。2020年,印度政府曾推动农业自由化法案,引发长达一年的大规模农民抗议,最终不得不撤回。2024年,农民抗议再次卷土重来,成为莫迪政府的政治雷区。
最初,美印贸易协议旨在涵盖农业、能源、非关税壁垒等领域。美国希望扩大乳制品、坚果、转基因作物等的市场准入,同时推动印度放松IT和医疗器械标准。印度则试图换取美国降低对其商品的关税,或在能源供应上获得更大稳定性。但实际上,双方却陷入了互相设防的局面。
特别是在特朗普多次“外交失言”后,印度国内更难推动舆论支持。特朗普曾自封为印巴和平的调解人,但印度坚持不接受外部调解,最终特朗普反而被巴基斯坦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他还邀请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访美,这在印度被视为“背后捅刀”。
在印美关系紧绷的背景下,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送弹药给反对者”。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论坛主席穆克什·阿吉表示:“现在任何协议都会被描绘成印度向特朗普屈服,这对莫迪政府而言是一个政治陷阱。”
印度对农民的保护主义是全球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印度的平均关税水平高达1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乳制品、牛肉等农产品上,不仅牵涉经济利益,还涉及宗教和文化敏感。印度以印度教为主,牛被视为神圣。进口涉及牛副产品的美国产品在印度社会中具有高度争议性。尽管美方愿意推动乙醇、坚果、苜蓿等“非敏感类”产品作为先行试点,印度仍表现出谨慎态度。
事实上,这并非美印首次“几乎达成协议”。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双方曾展开类似谈判,聚焦农业、IT和医疗设备市场。谈判一度非常接近成功——直到特朗普突然决定撤回。目前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在7月9日前宣布一个“阶段性成果”,作为长期贸易协定谈判的起点。但即便如此,最终达成“全面协议”仍需至少一年时间。
印度如今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很快将跃升为第三大,这意味着它不仅是贸易伙伴,更是地缘政治的关键角色。美印之间的贸易协议看似简单,实则是经济利益与政治现实的交叉碰撞,是一次霸权语言与自主主张之间的较量。在这场谈判里,特朗普想要的是一个全世界都能看见的胜利,但莫迪不能接受一个在国内不成功的印度。两国总是在“快成了”的最后一步卡住,或许正是多极世界真正诞生前的必经之路。
通弘网-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杠杆配资网站-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