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东火药桶再度点燃,炮火纷飞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突如其来宣布:“冲突即将结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罕见附和,停火协议似乎唾手可得。然而,和平的承诺墨迹未干,战火却在废墟之上复燃。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向力挺以色列的特朗普竟突然翻脸,发出近乎命令的警告。这份闪电停火协议为何瞬间夭折?美以这对“铁哥们”的裂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人内幕?
协议的脆弱地基:一场“意向书”般的停火
当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高调宣称“我们达成了协议”时,伊朗的回应却像一声不合时宜的咳嗽。伊朗外长没有直接否认,却强调了他们的“先决条件”:除非以色列“真正践行全面停止军事行动的承诺”,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这番话,听起来就像签了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意向书”,上面还附带着一个苛刻的附加条款:要先“验货”!
这种骨子里的不信任,早早预示了协议的脆弱。果然,不到24小时,这纸“停火协议”就被炮火碾碎。以色列国防部指责伊朗率先挑衅,发射了导弹,以此为由,以色列旋即宣布“有力回应”,目标直指德黑兰市中心。这哪里是“有力回应”,分明是踩着停火协议的尸体,继续放火。
特朗普的怒火:谁敢拆我的台?
按理说,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尤其在对抗伊朗的问题上,两国目标高度一致。过去,以色列的许多军事行动,美国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干脆倾力支持。然而这一次,特朗普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先是指责双方都不对,一副“各打五十大板”的姿态。但很快,他的怒火就直指以色列,措辞之严厉,在中美以关系史上都极为罕见。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以色列,别投那些炸弹!如果这样做,那就是严重违规行为。让你们的飞行员回家!马上!”接着,他又直接致电内塔尼亚胡,命令其停止攻击。
这种公开的、近乎命令式的警告,绝非简单的朋友间“闹别扭”,更像是一场对盟友的“公开羞辱”。到底是什么,让特朗普不顾盟友颜面,如此勃然大怒?这里面,藏着特朗普自己的“三层”考量。
首先是“面子”问题,但不是以色列的面子。这个停火协议,是特朗普亲自斡旋促成的。他刚宣布冲突“即将结束”,结果协议转脸就破了。这让作为“交易大师”的特朗普颜面扫地,感觉自己的努力被彻底“糟蹋”了。谁破坏协议,都是在公然拆他的台。
其次是“实力”问题。就在这轮冲突期间,美国高调宣称美军的钻地导弹已成功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言下之意,伊朗的核威胁已不复存在,或是已大大削弱。这是美国在中东展示实力和战略成果的关键论点。
以色列却还要继续猛打,甚至对德黑兰市中心进行高密度打击。这在特朗普看来,无异于公开质疑美国的判断和实力:“美国说伊朗核能力没了?我不信!我得继续打!”这哪里是在打伊朗,分明是在狠狠打特朗普的“脸”。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战略”问题。特朗普政府在中东的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减少直接军事介入,避免美国再次陷入泥潭。他曾多次高调宣称要从中东撤兵,不愿看到美国士兵为别人的冲突流血。
如果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继续升级,甚至滑向全面战争,美国被卷入的风险将急剧增加。一旦美国再次深陷其中,不仅中东局势会彻底失控,美国还得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分散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战略布局。这是特朗普坚决要避免的。所以,以色列不停手,无异于在制造一个可能把美国拉下水的局面,这触碰了特朗普的战略底线。
因此,以色列撕毁协议并继续袭击,在特朗普看来,不仅破坏了他的努力,质疑了他的判断,更可能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面对如此“不识好歹”的盟友,他怎么能不恼火?
内塔尼亚胡的算盘:冲突是我的“救命稻草”
面对特朗普的雷霆怒火,内塔尼亚胡一开始是“油盐不进”的。他给出的理由是必须回应伊朗的“违规行为”。但在巨大压力之下,他最终也只是答应大幅缩减袭击规模,取消了部分目标,但绝没有完全停止。
内塔尼亚胡为何如此“不听话”,甚至不惜惹怒他最重要的盟友?答案,很大程度上要从他自身的政治处境中寻找。
当时,内塔尼亚胡在国内正深陷严重的法律困境,背负着多项腐败指控。他的政治前途扑朔迷离,甚至可能面临审判和下台的命运。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刻,外部冲突往往会成为转移国内视线、凝聚支持、甚至借机宣布紧急状态从而推迟或影响司法程序的利器。
一场外部危机,能让国内民众暂时抛开对政府内部丑闻的关注,将注意力转向共同的外部敌人。作为国家安全领导者,内塔尼亚胡可以在冲突中展现强硬无畏的形象,从而巩固他在右翼和安全领域的支持。简单来说,国内政治越是风雨飘摇,他越需要外部的“惊涛骇浪”来稳固自己的执政根基。
从这个角度看,内塔尼亚胡可能根本就没打算让冲突就此画上句号,更没打算心平气和地接受那个朝不保夕的停火协议。他需要冲突继续存在,甚至升级。因为一旦外部战事平息,他就要立刻面对国内那些棘手的司法指控和政治清算。
更深一层,内塔尼亚胡政府可能还有将美国更深层次地绑在以色列安全战车上的战略意图。通过制造冲突,尤其是那种有可能升级为地区全面战争的冲突,让美国不得不看到以色列所面临的“巨大威胁”,从而被迫更深地介入,提供更多援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迫放弃与伊朗对话的可能性,彻底选边站队。
在一些以色列强硬派看来,只有将美国彻底“拉下水”,才能确保以色列的绝对安全,甚至实现更广泛的地区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挑起一场中东的全面战争,也许是他们冒险押下的赌注。
因此,面对特朗普的强硬要求,内塔尼亚胡拒绝完全停止攻击,答应缩减规模也仅仅是在巨大压力下的有限让步。他的核心目的,很可能就是利用这场冲突为自己的政治生存争取时间与空间,并试图将美国更深地拖入中东的权力博弈。
短命停火揭示的棋局真相
回顾这场短暂的冲突和瞬间破裂的停火,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与微妙之处,以及美国、以色列、伊朗三方之间盘根错节、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
那份停火协议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某个技术细节出了错,而是因为促成协议的外部力量(美国)和协议当事方(以色列和伊朗)的内在驱动力,从根本上就不一致。
美国希望停火,是出于自身的全球战略考量——避免再次深陷泥潭、巩固其宣称的“摧毁核设施”的谈判成果、维护地区稳定以便从中抽身。伊朗的“有条件”接受,则始终保持着一种观望与审慎,他们对以色列缺乏信任,同时也保留了随时回击的姿态。
而以色列,或者说当时由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以色列,其决策逻辑被强大的国内政治需求所驱动。对内塔尼亚胡而言,冲突不仅是对抗外部威胁的手段,更是他应对内部危机的强大工具。
这次事件清晰地表明,即使是在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与以色列)之间,战略目标和优先顺序也可能存在巨大分歧。美国试图在中东“减负抽身”,而以色列在某些时候却可能需要通过制造或维持紧张局势来达到自身目的,这包括争取国内支持、应对法律挑战,甚至试图迫使美国更深地介入中东泥潭。
所以,那场闪电般宣布又闪电般破裂的停火,与其说是各方真的想停,不如说是美国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在多方复杂算计下,这注定是一次难以维系的尝试。它没有带来和平,却意外地揭示了各方在光鲜外交辞令下,那些不愿被外界看到的真实底牌和潜在冲突。不得不承认,中东的棋局,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危险。
通弘网-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杠杆配资网站-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